商水农家妇女变身SOHO族
时间:2014-10-11 来源:
分享到:

  2014年9月12日,商水县巴村镇董村曹贵玲家的两层小楼里,织机欢唱。吃过饭忙完家务后,曹贵玲和往常一样,在家里客厅摆开桌子,穿上工作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飞针走线,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毛绒玩具从她手中“跳脱”出来。“居家做工,一个月下来,我就有2000元的收入。”谈起自己的时尚SOHO生活,曹贵玲说,她越干越有劲!

  家门口办起“微厂”,留守妇女成了“织女”。坐在家里挣钱,大城市叫时尚SOHO族,农家妇女也赶起了时尚。为农家妇女“秀时尚”提供“秀场”的是河南豫塑集团等企业,他们在商水建了分厂,免费给“织女”配送生产设备,把标准样与原料定期发送到各乡镇的站点,让她们在家里安心成为SOHO族。县妇联主席李向红说,以往农村妇女大都是围着锅台转,现在坐在家里也能赚钱了,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原料有人送,产品来人收,既能赚钱养家,又能照顾老人孩子。不少“织女”都说,哪怕钱少挣点,在家里干活很“幸福”。为提升农家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商水县妇联、人社和职教机构合力打出一套组合拳,将导向性培训和现实性培训、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相结合,为时尚的“巧姑靓嫂”们量身打造培训升级版。同时,通过“扶、促、带、帮”等措施,协调金融部门为她们提供小额贷款1亿元。

  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资金制约,家家都是“车间”,人人都是“工人”。去年3月,商水县因势利导,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全县以毛衫套口、服饰加工、渔网编织为主,以手工编织、玩具加工、毛发经营为补充,帮助农村妇女提高收入,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径。目前,全县变身SOHO族的“巧姑靓嫂”已达10万人,其中毛衫服饰加工2万人,渔网编织2.1万人,手工编织2.3万人,玩具加工1.2万人,其他2万人,成为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人人会手工,家家有“织女”。这种分散编织、统一收购的模式,让农村妇女在家中自由灵活地参与手工生产。商水县县长马卫东说,这个项目让闲散妇女成了“壮劳力”,既承接了沿海产业转移,又实现了传统农区产业的有效突围,这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