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新时代的“林巧稚”式的大夫,胸怀“医者父母心”的怜惜和悲悯,坚守妇产科岗位25年。
她是救赎女性病痛的白衣天使,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挽救危重孕产妇,用爱心奏响爱岗敬业的最美乐章。
她负责任、守良心、秉持职业道德,技术精湛,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病人、奉献给医学,以实际行动感动着每一名患者。
她就是韦德华,博士研究生,濮阳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虽然已是主任医师,但依然没日没夜的泡在病房里,被大家誉为高级“住院”医师。
韦德华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最美志愿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首届最美医生、河南省百名技术英杰、中原健康好卫士、濮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医德医风标兵、最美医生等荣誉称号。当选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代表、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
讲医德,视病人为亲人,呵护孕产妇安全的守护神
自幼在农村长大的韦德华,深知老百姓看病难, 她用女性特有的爱心关怀患者,把关爱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她说:“患者来到医院,除了技术上的需要,更需要医生的感情体恤和人文关怀”。她要求自己和同事们进病房要轻轻敲门,走到病床前,要亲切呼唤病人的名字,为患者查体时先搓热自己的双手,听诊时先捂一捂听诊器,检查完帮病人掖一下被角,说一句鼓励安慰的话。她始终坚持“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能不开的收费检查不开,能用便宜的药不用贵药”的原则,努力让病人花最少的钱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赢得了患者的尊重和赞誉。医者仁心。
韦德华所在的产科是濮阳市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她带领科室医务人员开通了“危重孕产妇绿色通道”和“新生儿诊治绿色通道”,积极收治许多转诊的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危重的孕妇。“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她时刻把这句话铭记在心。有一次,从基层转来一位胎盘早剥产后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病人,从入院到手术结束中,病人出现四次呼吸心跳骤停,经过保守治疗并无好转,尽管她只生过一个孩子,还是选择为她切除子宫,但是麻醉打好后,呼吸心跳再次骤停!病人血压测不出来,瞳孔放大,在场的两个相关科室主任都说:不行了,别做手术了!但韦德华始终不肯放弃,坚持再坚持,手握着子宫为患者止血,输液针扎不上去,就做中心静脉穿刺,她用冷静和执着感动了上苍,驱走了死神的威胁,病人终于转危为安。
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她勇于承担风险。还有一次,从基层转诊来一位血小板为零的疤痕子宫孕妇。血站告知全市都没有“O”型血小板,怎么办?手术风险极大,但如果让病人转院,途中随时可能出现子宫破裂,就会导致母子双亡!韦德华毫不犹豫,伸出胳膊对血站工作人员说:“我是“O”型血,赶紧抽我的血……”,在她的感召下,医生护士纷纷加入献血队伍。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当打开患者的腹腔,所有的人都钦佩她的决断,患者子宫下面仅剩一层薄膜,胎儿头发清晰可见,别说转院,即使手术再晚做几分钟后果就不堪设想!经过手术,母子转危为安。
这只是她抢救病人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她带领科室医护人员挽救了一万多名危重孕产妇的生命,在她的手中,诞生了八万多名鲜活的生命。工作中,韦德华总说:“当看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垂危的病人转危为安时,当亲手接过充满阳光与希望的新生命时,她们的内心就充满了温暖与感动,她们忙碌并快乐,也很有成就感。”
讲奉献,志愿捐献人体器官,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病人
3年前,由于长期体力透支连续熬夜之后,韦德华累倒在手术台上,她真切感受到生命如此脆弱,如果自己这个年龄发生意外,很多器官还可以救治很多人,于是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选择自愿捐献肾脏、肝脏、心脏、肺脏、胰腺、小肠及其他一切可以捐献的健康器官。面对所有的亲人朋友都强烈反对,经过多次沟通,最终获得理解和支持。2016年11月14日,她通过红十字会向中国器官与遗体捐献中心签署了捐献承诺书。谈到为什么会想到捐献器官,她说:“器官移植技术越来越成熟,但供体缺乏成了长期阻碍,此类技术造福人类的的最大障碍,每年有近150万器官衰竭患者在苦苦等待中绝望离去。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带头把自己完全彻底奉献给病人,在将要离开人世时把一切有用的器官留给需要它的人,希望能在生命垂危之际,有更多的器官被成功摘除,使更多的人获救……”她说的很坦然,现场很多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她时刻践行着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多次主动请缨参与“送医、送药”到革命老区、贫穷地区和基层义诊,志愿参加“万名医生下乡”活动,为当地群众做手术200余例,接诊病人3000多人,还多次为贫困病人垫付医药费,自费买药看望孤寡老人。
她带领科室医生开通了24小时母婴健康免费咨询热线电话,开设了“幸福妈妈”公众微信课堂,以“关爱生命、孕育健康”为主题,举办公益讲座,周末参加志愿者义诊服务,手术间隙挤时间从好大夫在线网上免费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所有的报酬都捐给了爱心基金账户。
讲敬业,舍小家为大家,车头永远对着的是医院的方向
产科工作繁重,急诊多,做为科主任,每天她总是第一个到达科室的医生,又总是最后结束工作的医生,常常是一整夜后第二天再接着做手术,就连生病输液的时候,听到送来了危重病人,她都会赶紧拔了针头就走。即使下班,她的车也是停在小区门口的路边, 车头对着医院的方向,为了能早一点赶到医院、赶到需要她的医生和患者身边……。懂事的女儿曾在作文中写道:“妈妈,每次给您打电话,您不是在上班就是在加班,或者是上班或加班的路上,很多时候,我们都睡着了,您还没有回来,很多时候,我们起床,您已经不见了,不知道夜里什么时候又去医院抢救病人和做手术了……”。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妈妈能多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每次提及这些,韦德华都哽咽着不能言语,愧疚的泪流满面。
多年的职业已经养成了习惯,无论多累,但只要一站在手术台上抢救病人,韦德华立即有种投入战斗的激情。长期的手术站立、劳累及饮食不规律使她三十多岁时就患上了下肢静脉曲张、椎间盘突出症和慢性胃炎。对此她无怨无悔,她说:“无论多么辛苦,病人的安康是她最大的心愿”。
“德华是一个让人心疼的人、一个全身心投入到病人身上的医生”,提起韦德华,护士长马素霞眼里含着泪水,“韦德华家里从来都不会做她的饭,因为从来都不知道她啥时候能回家。有一次韦德华的父亲因病需要手术,而韦德华在将父亲送进手术室后,转身又进了自己的手术室”。
讲医术,刻苦钻研,攻克医学难题
多年来,一次次生离死别的场景,触动着她,只有医术精湛才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她坚持业务学习,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新进展与新动态,先后发表论文四十三篇,在国家级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8篇,参编医学教材1部,医学专著3部。主持完成的《乳房模具》获国家专利。省市级科研一、二等奖四项,临床工作中她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率先在医院开展了宫腔镜微创技术。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高龄孕产妇急剧增多,她第一时间开通了“危重孕产妇绿色通道”和“新生儿绿色通道”,率先在本地区开展了非药物镇痛分娩,开展了首例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对多起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新生儿窒息等急危重症进行了成功救治,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垂危的病人。
讲廉洁,不为名利所惑,决不收患者一个红包。
“韦医生一做完手术,她就追着家属退红包。”护士长马素霞笑着说,韦德华收到红包当场不能拒绝的总是先放着,等做完手术,就委托护士长找家属退还。有些患者硬是不要时,她就把“红包”给患者交成医药费,多年来,她已婉拒“红包”十余万元,她总是说:“患者的平安与微笑就是给她们的最大红包”。一次,一位“熊猫血型”的孕妇来医院生产,为表示感谢,“新妈妈”悄悄地塞了个红包,出院的时候,韦德华还给她并且告诉她:“心意收下了,真想谢的话,希望你在自愿和健康允许的情况下,做一名献血志愿者。”几天后,“新妈妈”发来一张献血证的照片,并表示将动员家里的人一起献血。她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良心,用爱心教育和感染着身边的人。
德行天下,才华横溢。韦德华医生对得起自己的名字。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而神圣的医务岗位上默默耕耘、辛勤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救死扶伤的动人篇章,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期医疗战线上的巾帼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