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一个又一个的“最美家庭”站了出来,从第一时间响应妇联组织号召,到千方百计筹措物资;从坚守阻击疫情一线,到创作抗疫优秀作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中,“最美家庭”因爱而行,凝聚起共同抗击疫情的家庭“最美”力量。
全国“最美家庭”樊海风家庭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樊海风家庭面对疫情,积极行动,共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樊海风是新密市黄固寺村党总支书记,疫情发生时,因公受伤躺在病床上的她,不顾疼痛,电话办公。一方面她迅速安排本村党员群众做好卡点值守及居家防疫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多方联系购买防疫物资,并率先使用无人机对全村进行区域消毒。在做好本村防疫的基础上,樊海风还自费对周边村镇防疫工作进行支援:先后派出3架无人机义务给周岗、申沟等村镇进行全域消毒;为超化镇政府以及超化镇所属各村捐赠口罩、84消毒液、方便面、水果等防疫物品及生活用品,价值近5万元;为平陌镇捐赠84消毒液40桶,共1600斤。在樊海风的带动下,她的子女们也都第一时间返回各自工作岗位积极参与防疫抗疫,子女们共捐款4000元、捐赠口罩1500只,儿子、儿媳还自费为所居住的小区用无人机进行了空中消毒。在疫情面前,樊海风全家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最美家庭”的责任和担当。
通许县“最美家庭”韩娜家庭
——向定点医院捐赠100套窗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紧紧牵动着韩娜一家人的心情,在家中的他们总想着为抗击疫情做点什么。当看到通许县征集医用物资的启示,韩娜突然眼睛一亮,拿起电话拨过去,“您好,我是经营窗帘的,我们可以捐100套窗帘,您看行吗?”,对方紧忙回应:“好好好,这次疫情我们县中心医院专门划出一栋楼作为肺炎病区,急需窗帘呢,谢谢,谢谢!”。韩娜发挥自身优势,仅用3天时间,100套窗帘就整整齐齐地挂到了医院的窗台,为抗击疫情贡献出了自己小家庭的力量。
河南省“最美家庭”杨雪梅家庭
——上阵抗疫母女同心
杨雪梅是渑池县中医院党办主任,女儿张文天是同一医院的一名医生,两人都是共产党员。战“疫”打响,杨雪梅主动参与巾帼志愿服务,为县防控一线送“中医防护茶”,为群众发放防疫知识宣传页,还向医护人员传授自己之前从事抗疫工作的经验,帮助医护人员建立安全防线。女儿张文天第一时间请愿参加医院临床一线工作,坚守发热病区岗位,每天早出晚归,任劳任怨。母女二人从发生疫情至今,从未休息过一天,她们还主动交纳“特殊党费”,助力全县疫情防控工作。除夕夜,杨雪梅爱人张中杰在微信平台看到女儿张文天的“请战书”,欣慰而自豪的写下了诗歌《谜底》:“2003年,妻子工作在中医院,突如其来一场非典,我和她7天也见不上面,我带女儿‘母亲节’那天,为发热义诊妻子送饭,5岁的她质问妻子,医院离家500米,你回一次咋这么难,妻子没回答还背过脸。16年后的除夕夜,我在媒体上蓦然发现,21岁的女儿签下了‘不惧生死’的出征请战,岁月在不觉中,让她完成了角色转换,现在的女儿,用行动揭晓自己的答案。”张中杰还发挥自己文字写作特长,积极撰写《河南渑池,网格化“大排查”筑牢疫情防控线》和《网格化管理再掀“冲击波”》在新华网和报纸刊发。这个“最美”家庭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商城县“最美家庭”陈新家庭
——共抗疫情
“武汉回来莫乱跑,传染肺炎不得了”“个人防护三要素: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每天上午9点,陈新的疫情防控宣传“小喇叭”准时在商城县赤城街道办事处三和社区的街巷响起。陈新是一名环卫工人,同时也负责社区防疫宣传,为了多一些时间投入,每天凌晨5点,就早早来到环卫所,跟车清运垃圾,9点左右垃圾清运刚结束,就马不停蹄赶回小区换上志愿者服装,骑上摩托车开始流动宣传;下午也是如此,12点到16点到环卫所清运垃圾,16点后的时间全部交给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爱人刘方荣也加入防疫一线,负责社区卡点值守,为了按时参加值守,她每天比平时早起1个多小时打扫社区卫生。夫妻俩约定,一定要在搞好社区环境卫生的同时,守好社区群众健康的大门。从正月初三至今,这并肩战斗在抗疫一线的两口子,已成为社区居民交口称赞的最美“夫妻档”。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向每一个为防控疫情做出努力的家庭致敬!衷心祝愿每一个家庭都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