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媳妇脱贫带富故事①丨张留凤和她的巧媳妇“绣娘”团队
时间:2020-07-13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分享到:

  在河南省妇联推出的巧媳妇工程中,由张留凤主导的汴绣文化传承项目独树一帜。6月5日,记者走进位于郑东新区的河南一涵汴绣有限公司,看到一幅幅全手工精心制作的汴绣作品。漂亮、健谈的公司董事长张留凤告诉记者,这些作品大多数出自农家女之手,如今她们都是巧手“绣娘”,是带贫脱贫的巧媳妇,成了支撑起家庭甚至当地经济的半边天。

  把挖掘传统的汴绣技艺与开发

  农村妇女的聪明才智结合起来

  汴绣是张留凤自幼就喜欢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当年她跟着姥姥学习汴绣,一针一挑、一钩一线,描绘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这些画面让张留凤感到的不仅是愉悦,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钟情。汴绣与张留凤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汴绣兴于初唐、盛于北宋,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为四大名绣。到近代,随着机器工业的兴起,机绣取代了手绣,手绣渐近衰微,以至于在汴绣市场上很难找到真正的手绣产品。大规模、成批量、高效率是机绣的特点,但机绣又难以表达出手绣的灵动和温度,特别是需要把创作者的情感融入画面时,机绣便显示出了不足。手绣中的独特针法也是机绣无法实现的。年轻的张留凤把对汴绣的热爱转化为重振汴绣这一传统文化的动力。2011年,张留凤揣着两万块钱,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张留凤从市场定位入手,找准进入市场的切入点,几度寒暑交替,几番浴火重生。她深入农家,把心灵手巧的妇女组织起来,培训、指导加管理。经过三年多摸索,张留凤的手工汴绣作坊终于破茧成蝶,汴绣的36种针法便在张留凤的小小作坊里得到了重现和发扬。

  用最传统的刺绣工艺展示

  农村妇女最大的聪明才智

  “恢复手工汴绣的制作工艺,让更多的人认知和领悟手工汴绣的内涵和秀美,这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更多的农村妇女走上富裕之路,是我更深层的思考。”作为女性,张留凤说她更关注女性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与角色,特别是如何深入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村妇女作用,是自己的社会责任。

  2019年5月,一涵公司选择了信阳市明港区明港镇清淮移民新村进行精准扶贫。在当时河南省妇联推出的巧媳妇脱贫带富工程大背景下,明港镇党委镇政府与河南一涵汴绣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倾力打造刺绣文化扶贫项目。

  进村的第一天先给所有报名的农村妇女发放统一的服装,第二天进行严格的军训,使所有参与到一涵公司事业上的人都形成一种高度的集体主义意识,同时还开展了礼仪培训、绘画学习、亲子教育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聚集了人心,也使大部分农村妇女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树立了自信心。一涵公司组织行家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这些昔日只能围着锅台转的“绣娘”捧着自己精心制作完成的绣品时,不敢相信这竟是自己的作品。

  在明港镇清淮移民新村刺绣基地,36岁的“绣娘”陈丽玲对记者说,她经过免费培训做了“绣娘”,这份工作不耽搁照顾老人和孩子,一个月能挣到2000多块钱,政府还有补贴。

  巧手织锦绣

  360多个“绣娘”在行动

  传统汴绣技艺的挖掘与发扬,绝不仅仅是恢复1000年前的大宋风貌,而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张留凤的目标非常明确,要让汴绣赋予新时代内涵。为此,一涵公司与河南省轻工学校、黄河科技学院等高校合作,进行联合开发,把古老的汴绣注入现代科技表现手法。在古代曾有过一种夜明珠的说法,受此启发,一涵公司开发出了一种产品,能在暗夜里看到蝴蝶轻轻扇动的翅膀。张留凤说,一涵公司就是要用最传统的刺绣工艺,表现出最经典的文化符号,传递出最现代的表达方式。

  在市场营销方面,一涵公司早早地与互联网接轨,把网上营销、网上展示、网上宣传作为企业开拓市场最重要的渠道。这一渠道使一涵公司在今年疫情最严重时期,也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转,并且成为全省最早复工生产的民营企业之一。

  从2011年起步走到今天,9年的艰苦跋涉,张留凤所带领的团队从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发展成了一家拥有360多名“绣娘”、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手工汴绣企业,千年传承下来的“指尖技艺”转化成如今的“指尖经济”,公司也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十强称号,成了国内第一家手工刺绣行业中的上市公司。

  “绣娘”翟宝玲说:“做手工刺绣不但能赚钱,还扩大了人际圈儿,学到了一项终身能用的技术,让我越来越自信、有底气。”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张留凤自信地告诉记者,河南不久的将来,将汇集成一个庞大的由农家女组成的居家就业创业、脱贫带富、具有艺术修养、有追求的新时代巧媳妇“绣娘”团队。(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舒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