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媳妇脱贫带富故事⑤丨孙红利:用心酿出“甜”生活
时间:2020-08-03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分享到:

  河南出彩“巧媳妇”孙红利,是尉氏县蜂友养蜂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她旗下的426个养蜂户56000多个蜂群,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她的养蜂基地在尉氏县十八里镇会庄村,这里也是河南省“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抬眼望去,十里花海,蜂飞蝶舞。

  苦苦的养蜂人

  十八里镇有上百年的养蜂传统,孙红利的父母都是养蜂人。孙红利最初不想做养蜂人,因为她看到上一辈养蜂人长年逐花而居,与家人聚少离多。“我母亲和我一样,一米七的大个头,可体重仅有八十多斤,她的脸永远是古铜色的,这是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为养蜂人涂上的特殊生命底色。”漂亮利落善谈的孙红利说。

  蜂随花走,养蜂人就得不断地追赶着花期。一年365天,养蜂人要有350天陪伴着蜜蜂不停地走。孙红利记忆犹新,2010年10月,父母带着两百多个蜂箱转场到了博爱县青天河附近。一场狂风暴雨掀走了简陋的帐篷,生活用品也被冲得七零八落。当孙红利赶到时,两位老人蜷缩在一个山洞里,蜂箱横陈,景象令人感伤。孙红利暗暗想,一定不能再让父母承受这种艰辛了。

  之前,孙红利想当一名医生,她先是到开封卫校学习中医,然后又去河北大学中医学院进修了三年。然而阴差阳错,毕业后她并没有去当医生,而是进了一家保险公司工作。短短几年,聪慧且敢于吃苦的孙红利便成了公司的中层,成为一名收入不菲的培训师。但她依然惦记着家乡,梦里常常看到劳作的父老乡亲。

  由于养蜂业的特殊性,乡亲们养蜂依然沿袭着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养殖方式,信息相对闭塞,营销渠道不畅,特别是小农经济的作业方式,使得蜂农的抗风险能力差,生产出的优质蜂蜜却得不到一个好的市场认可。孙红利告诉记者,那时每次回家,都要给父老乡亲讲市场、讲营销,把保险业上的一些理念和方法移植在家乡的养蜂业上,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让家乡的父老乡亲早日摆脱传统运作方式的窘境。

  到了2008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家乡大量土地转作他用,十八里镇会庄村的土地更少了,村民们每人平均不到一分地。仅仅依靠农业种植已经无法满足村民的生存需求,有条件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而老人和妇女留守在村里,贫困一直困扰着家乡父老。

  孙红利的父亲既是一位养蜂能手,又是十八里镇一带远近闻名的能人。乡亲们有了困难都来找这位老人谋出路、想对策。而老人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闺女。在老人眼里,闺女长大了,已经是一位成功人士了。其实,家乡的情况孙红利早已看在眼里,她深知此时的父老乡亲需要自己,她也知道蜂蜜很甜,但养蜂的过程很苦!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辞去了保险公司的工作,回到了家乡,从事起了自己曾经想远离的养蜂业。

  “蜂巢”团队里的“蜂王”

  蜜蜂的天性就是相互协作。在一个蜂巢里,蜂王、雄蜂、工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且能够相互依托、相互帮衬。今天,当社会化大分工一天天趋向精细的时候,一项产业就好比一个完整的蜂巢,每一个个体都互为关联、互为依存。深谙此理的孙红利首先想到的是要把分散的蜂农组织起来,组建成团队,形成合力。

  2008年年初,尉氏县的第一个蜂农合作组织“尉氏县蜂友养蜂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蜂农们推举孙红利为理事长。理事长就是要“理事”,孙红利挑起了沉甸甸的担子。

  合作社成立后,最艰难就是销售渠道的拓展。为了把社员生产的蜂蜜卖出去,孙红利亲自到郑州、开封的几所大学门前摆摊,甚至把蜂蜜无偿地送给大家品尝,为的就是快速地打开销售渠道,宣传自己的品牌,努力让社员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优质蜂蜜卖出一个好价钱。

  一个蜂巢就是一个互助群体的集合,合作社也恰恰形成了一个互助的群体集合。一位村民双腿截肢,这样高残状态已经无法从事任何田间劳作了,家里一贫如洗。扶贫贵在扶志,孙红利精选出一箱蜂种送到他家中。孙红利的老父亲也走上门去,手把手地教他育种养蜂,对他所生产的蜂蜜全部由合作社代销。该村民从一箱蜂发展到了如今的几十箱蜂,一家人吃穿不愁,去年家里还盖起了大瓦房。

  村民李建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年家里穷得连买盐的钱都没有。合作社为他送去一箱蜂,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养殖规模。眼看着好日子就要来了,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发灾难又袭击了这个家庭。合作社再次伸出援手,将他从危难中解脱出来。面对孙红利一次次的帮助,李建力无以回报,他家里有一棵结满柿子的柿子树,于是他几乎打下了全部的柿子送到孙红利家中。一般来说,富人是把自己不要的东西送给别人,穷人则是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送给恩人。孙红利知道,这已经是李建力家中最好的东西、最真诚的表达了。孙红利留下了一个柿子,把其余的全部送了回去,并告诉他把蜂养好,把“甜”日子过好,就是对她最好的回报。

  十二年的发展历练,如今的尉氏县蜂友养蜂专业合作社形成了集养殖、研发、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型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国家级农民蜂业专业合社示范社”、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单位、全国蜂农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十多项荣誉。下一步就是要向国家蜂农全国示范科技进步单位努力。

  市场“蜂”起,爱拼才会赢

  目前,合作社已带动从业人员1200人,入社蜂农每人平均年收入40000元。仅十八里镇会庄村就有67户贫困户通过养蜂实现了脱贫。

  面对这些,孙红利没有感到身上担子的些许轻松,反而更感沉重。她想到的是带动更多的人通过养蜂走上富裕之路,但前方的路更加坎坷。

  销售依然是发展的瓶颈。谈起销售,孙红利便是感慨万千。孙红利向记者展示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畜牧业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合作社的蜂产品抽查鉴定评价。合作社所生产的蜂蜜各项指标不输于国内任何大品牌,然而好的蜂蜜却卖不出一个好价钱,市场占有率仍处于一个低水平上。究其原因是消费群体与生产者之间存在着一道天然的壁垒,如何打开这道壁垒已不是合作社能力之所为。谈到这里,孙红利显得有些愤然,一些低质品牌可以依靠强大的营销宣传优势,占领市场,并赢得海量的消费群体,严重地挤压了优质蜂蜜的生存空间,对此,孙红利痛心疾首。

  作为开封市人大代表,孙红利在每年的市人大会议上都要为蜂农呼吁,希望全社会都要善待蜂农。她说,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蜂农转场蜂箱可以通过火车免费运输。然而近些年来,这项惠及蜂农,进而惠及整个种植业的良策已经悄无声息了。周总理逝世时,孙红利还不到三岁,对周总理的印象孙红利肯定是模糊的。但一代伟人所制定的惠民政策,却通过一代代蜂农的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在生物链上,蜜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爱因斯坦说过:如果地球上没有了蜜蜂,人类只能存活四到五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善待蜂农也就是善待这个世界,因为蜜蜂奉献给这个世界的不仅仅是蜂蜜,更使这个世界缤纷多彩!

  开封市妇联副主席安惠莲这样说:“孙红利的努力不在于个人创造了多少财富,而在于她倾力用心带领着一个大团队,为汴梁养蜂人闯出了一条带贫脱贫之路。”

  

  记者:张舒娜实习生王亚萌通讯员:孙盼盼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