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媳妇脱贫带富故事⑥丨吕淑玲:红旗渠畔种下“绿丝带”
时间:2020-08-03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分享到:

  2008年,是所有中国人心中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对于吕淑玲来说,这一年更是尤为特殊。从小生长在安阳市林州市的她,在这一年的夏天离开了家乡去鹤壁求学,在大学校园中揭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伉俪情深共奋进

  大二时,在室友的介绍下,吕淑玲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申长运。他在山东上学,二人相距300余公里。但是距离并没有阻断两人的深情,虽不能经常见面,但他们一直通过QQ保持联系,分享生活,闲暇时进行视频通话以解相思之苦。互联网将他们的声貌带到了彼此面前,让他们能够在虚拟的空间中传递最真切的爱意。回忆起二人的曾经,申长运的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幸福笑意,“当时用着最新的联系方式恋爱,现在做着最传统的农耕项目创业。”

  大学毕业后,两人顺利步入婚姻殿堂,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申长运是新乡延津人,距吕淑玲家有近200公里。忆及婚礼当天,吕淑玲稍显羞涩,带着笑的脸上蓦地现了红晕:“人家都是八点新郎才到,我是八点已经从家出发了。”原来因为申长运当时急于将新娘娶回家,又担心二人晚到会耽误吉时,凌晨四点钟就前来迎亲,将新娘子早早地便接到了夫家。

  “从小就长在乡间,我喜欢在田园的那种感觉。在这里看着燕子飞去飞来,和乡里邻居一同生活,让人感觉非常惬意。”吕淑玲心中一直在建一座“梦中庄园”,大学时就向往着能有一个自己的果园。2012年到舅舅家走亲戚时,她忽然发现在那里就有一片建造自己“梦中庄园”的好地方。恰巧当时林州市政府在鼓励发展坡地经济,她当机立断,决定要在那里实现梦想。“真的就是心里一直想做的事正好赶上了好政策。”于是,她和丈夫商量,申长运立刻辞了在新乡建筑工地上的工作,准备和她一同回到林州。“就是陪着她嘛,既然她喜欢,我一定要陪着她一起干。”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不论何时,吕淑玲和申长运都陪伴着彼此,互相支持,牵手共进。正如吕淑玲所言:“困难的时候也是干得头疼,还是得有个人同行。”一起经历磨难,在风雨路上互相扶持,就是他们对彼此说得最动听的情话。

  举步维艰不言弃

  回到林州后,夫妻二人初见土薄石厚、干旱贫瘠的太行千亩荒坡时,便感受到了前方的重重困难。但是他们立誓:“要让荒山变成‘花果山’!”

  他们从零干起,一边请教老师,一边着手动工,吕淑玲还到中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学习了半年。荒山之上无水无电,道路崎岖,交通也不方便。起初,夫妻俩在山上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以山为家,白天劳作,晚上看园。天黑时只能用蜡烛、手电筒照明,食材、水等物资就靠两人骑着三轮车从山下往山上拉。不仅如此,夜里山风大,有几次差点儿把他们栖身的棚子吹翻。听着“呜呜”呼啸的风声,带着警惕心,他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吕淑玲指着山上随处可见的碎石,笑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石感’,但我就要和石头斗争到底。”太行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头山,由于果树无法在石头上扎根,这些石头就成了栽树的最大障碍。此种情况下,吕淑玲二人得先用挖掘机将石头挖出、粉碎,再用从别处运来的优质土壤回填。荒坡原本贫瘠,肥力不够,吕淑玲就用秸秆、农家肥、有机复合肥作为底肥回填树坑,给予果树充足的营养。最后种上果树幼苗,再精细打理,无微不至地照顾,时刻关注着它们是否“挨饿受冻”“生病受灾”了。

  林州人自古便和旱魔抗争,上个世纪耗时十年修建成功的红旗渠造福了林州万千百姓。然而渠水并未经过吕淑玲所在的山坡,缺水制约了生态园的发展。为此,他们在泽林生态园中建造了5座蓄水池,收集雨水,平衡旱雨两季的水量,最多时蓄水池可容水2.4万立方米,到了旱季可利用自然落差给果树喂养充足的甘露。

  为了保持水土,吕淑玲和丈夫把挖出来的石头一个个堆砌起来,建成梯田、鱼鳞坑。寒来暑往,春去冬来,吕淑玲未曾离开过这片山坡,将青春的汗水撒遍了庄园内的每一寸土地。但她从未向困难低头:“从2012年创业至今经历过很多次困难,缺少经验。专业知识的匮乏、水电天气等各方面带来的困扰,也让我想过要放弃,但每次仅仅只是脑袋开个小差,身体却从来都没有撂过挑子。我觉得除了生死,只要你努力了,到达终点,只是迟早的事。创业嘛,总是艰苦的。”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困难,吕淑玲夫妇近期计划发展观光农业,把基地建成集种植、采摘、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庄园。然而,由于他们前期投资大,资金紧缺,因此受限无法施展抱负。听闻此事,林州市妇联相关人员积极向她介绍河南省妇联金融助力巧媳妇工程政策,给吕淑玲指出了一个解决燃眉之急的好办法:“等你们有时间了,我们一块儿去邮政储蓄银行办手续,资金三天就能下来!”这一番话让吕淑玲愁云顿展。

  扶贫济弱报乡恩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昔日的荒山坡如今已成了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千亩果园,焕发着勃勃生机,蟠桃、桑葚、核桃等果实挂满了枝头。经过桑葚树时,吕淑玲和申长运热情地挑拣红得发紫的桑葚邀请客人品尝。捧着刚刚摘下的果子,吕淑玲自豪地说:“山上的果子普遍要比平地上的甜两个度!”站在山坡上俯瞰下方1500亩的果园,她颇有感慨:“现在看着这儿真是好啊!以前再苦再难也值了!”

  随着基地的发展壮大,果树逐渐进入壮年期,工作量也大了起来。吕淑玲夫妻二人不忘周边乡邻,“果园雇用贫困人员以及周边村庄的50余名村民干活儿,主要是一些留守妇女,农忙时能招100多个人呐!”吕淑玲介绍道。考虑到林州男性多在外务工,村中留守妇女较多,自力更生、热爱劳动的秉性又使得她们不愿待在家中无所事事,吕淑玲为她们提供了上山一同打理果树的机会。“留守妇女总要顾家,所以我们管理也比较自由,合理分配工作,让她们工作家庭两不误!”据了解,园内采用老师示范,员工观察、试做等方法,锻炼员工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熟练掌握修剪、施肥等技术,增强独立自主管理果树的能力。“这几年下来,咱的工钱从来没有拖欠过,每年都会有人自己上山来找活儿干!”建设基地既美化了荒山,又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跟村民都相处得挺好的,平时也会互帮互助。”吕淑玲说道。不仅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每年重阳节,吕淑玲都会向村委捐款捐物,再由村委会分发给村中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并且做大锅饭给老人们祈福。园区东边围墙外有一条村道较窄,为方便村民出行,吕淑玲圈围墙的时候特意留出了三米宽的地方扩宽道路。

  林州市妇联成立了女企业家协会,方便在家乡的创业“铁娘子”们相互交流,吕淑玲就是其中的会员。平日里,女强人们在一起讨论工作,交流生活:“姐妹们都很热心,每次见面都觉得元气满满的,感觉很温暖。平时有事在群里说一声,都会过来帮忙。”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女企业家协会组织为抗疫捐款,吕淑玲也积极响应。林州市妇联主席宋君芳对吕淑玲赞不绝口:“吕淑玲这个小姑娘我真是佩服她,现在的年轻人了不得啊!”

  不肯认输,敢于斗争是林州人的基因传统,红旗渠精神早已深入林州人的骨髓。生长在林州市的吕淑玲,对红旗渠精神她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红旗渠精神不仅仅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它还传递给我的是敢想敢做,不畏艰难,既然认定了一件事,就要坚持到底。”

  习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吕淑玲心怀梦想,艰苦创业,续写了新时代林县红旗渠的新华章。未来可期,吕淑玲在红旗渠畔种下的“绿丝带”会永远飘扬在太行山上。

  记者:白正春通讯员:王晓远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