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色 下沉产业 周口市实施“巧媳妇”工程助推乡村振兴
时间:2021-01-22 来源:省妇联妇女发展部
分享到:

  近年来,周口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跟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着眼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探索实施“巧媳妇”工程,走出一条传统农区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累了有益经验。相关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和人民日报社评为第二届中国“产业扶贫”优秀案例,《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创新推进机制,夯实产业振兴保障

  坚持把“巧媳妇”工程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工程,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工程提档升级。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系统推进。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设立“巧媳妇”工程办公室,实行领导分包现场办公制度,专人专职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技术培训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目前,该市共设立“巧媳妇”工程办公室146个。二是压实主体责任,凝聚发展合力。建立脱贫攻坚和“巧媳妇”工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目标考核,乡镇负责整合废弃土地和厂房资源、筛选领办企业和领办人,县级扶贫、人社等部门负责资金、培训、用工支持,市级职能部门负责机制建设、统筹指导,形成全市“一盘棋”、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三是发挥特色优势,凸显集群效应。依托各地传统特色产业,引进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集聚效应。通过盘活闲置工矿用地、空闲集体建设用地,倾斜土地指标,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目前,已建设商水县练集镇中杨庄渔网园区、鹿邑县产业集聚区尾毛小镇、郸城县多肉植物园区等特色产业园区61个,盘活闲置土地62.15万平方。

  二、创新联接模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加快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强化“产业+农户”利益链接,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一是车间下沉,灵活组织产品生产。鼓励企业在产业集聚区成立总部,乡村设置分厂,“巧媳妇”家中建立工场,灵活组织生产。对因病、因残、年龄大等不能进厂务工的群体,由企业送设备、送生产原材料、上门回收产品,让不同年龄、不同技能、不同身体状况的群体就业增收。目前,该市共培育“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企业、家庭工场1.45万家,稳定从业人员125万人,人均增收1.8万元。二是分类对接,充分满足留守妇女务工需求。采取“公司十订单十定点十农户”经营模式,精心选择以手工业为主、生产工艺简单、人力需求量大、就业覆盖面广、适合居家加工生产的扶贫产业项目,根据“巧媳妇”不同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分类搞好用工对接。目前,该市已有化妆刷加工、手工编织等十余种手工业实现居家生产,解决58.39万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问题。三是培育龙头,助推产业升级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乡多业”的原则,根据乡村劳动力分布、地理位置条件等,筛选出服装制造、渔网编织等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富能力强的企业,入驻乡村开设工厂,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巧媳妇”工程产业项目。目前,筛选重点企业989家,形成河南阿尔本制衣、龙巢网业等一批龙头企业。

  三、创新工作思路,探索产业升级路径

  坚持把“巧媳妇”工程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吸纳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增收,做到“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一是集成“政策包”,加大支持力度。坚持政府引领、高位推动,聚焦构建产业链,充分利用财政奖补、技能培训、金融支持等方式,推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向打造延伸产业链倾斜,形成渔网编织、服装加工、箱包加工等多条产业链,涵盖30余个领域,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建立“联合会”,提升就业技能。筹建“巧媳妇”工程产业联合会,组织技能培训、电商培训,吸引更多留守妇女、贫困户从事网上销售活动,让更多“巧媳妇”产品上网销售,推动特色产业由小弱散向更高层次发展,确保产业脱贫可持续、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目前,该市开设“巧媳妇”工程特色网店1383家,组织各类培训2263场次,受益群众24.7万人次。三是培养“带头人”,强化示范带动。实施“三个培养”,把党员培养成“巧媳妇”工程带头人,把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干部,鼓励带头人担(兼)任村民组长,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推动“巧媳妇”工程发展壮大。目前,该市共培养“巧媳妇”工程带头人8665人,带动群众就业13.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