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人民至上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
时间:2023-07-20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编者按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作者认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是落实这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的基石,党员干部要树立人民至上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

  ■刘爱章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是落实这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贯通学思用、统一知信行的枢纽,是深刻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的基石

  从理论分析看,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干部队伍中突出体现为世界观决定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从实际生活看,彰显共产党员先进本色的正面典型之所以能言行一致、一以贯之,根本在于始终坚守正确世界观。世界观至关重要,在党的话语体系中被喻为“总开关”“总闸门”。

  其一,共产党人正确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极为完整、极其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党员干部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诸多方面关系、形成科学思维方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

  其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正确世界观向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转化的中介。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包含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丰厚滋养,而坚定的理想信念直接推动党员干部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同于革命战争年代检验理想信念的方式,新时代要按照“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等“六个是否”标准在斗争实践中对党员干部进行持续砥砺、长期考验。

  其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中国共产党是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政党,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必须以人民为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树立人民至上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是党员干部从学思想到见行动的关键

  党员干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其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一头连着中央战略擘画,一头连着基层群众心坎,人民群众往往根据政策实施评判党员党性和政党属性。树立人民至上的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是党员干部从学思想到见行动的基础一环,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把宏伟蓝图变成活生生现实的关键一环。

  其一,树立人民至上的权力观,明确权力来源,为人民用权。关于这次主题教育的具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共产党人要树牢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明确“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执掌政权,党员干部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行使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为民用权的价值取向内蕴情系群众的公仆情怀、公正用权的行为准则和廉洁用权的底线思维,党员干部要守住廉洁从政底线,攀登不负人民高峰,“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让权力之“公器”始终服务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公益”。

  依法用权是正确权力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古今中外的治国理政经验表明,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受到制约,否则就会被滥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求在现代社会用好法治这一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基于这样的科学认识,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和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党员干部为民用权,就要尊崇法治,带头遵守法纪,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谨慎用权。邓小平同志提出:“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树立依法用权观念,深刻领会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新时代意蕴,自觉接受各类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其二,树立人民至上的政绩观,把握政绩根本,为人民造福。共产党人不是不追求政绩,真正的问题在于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怎样创造政绩。党强调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强调“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树立正确政绩观,要坚持实践观点,不采华名、名必有实,不兴伪事、事必有功;要坚持全面观点,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坚持历史观点,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归根结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政绩观,反对“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搞‘形象工程’、来‘政绩冲动’”的个人主义政绩观和“以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判、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的主观主义政绩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意味着走群众路线、拜人民为师。“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顺应人民愿望、集中人民智慧,这样创造出来的政绩才能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借鉴历史经验,拜人民为师,一方面要走进群众,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形成造福人民的务实举措,另一方面要拆除阻碍党群干群关系亲近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墙,让正确政绩观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沃土中结出造福人民的丰硕成果。

  其三,树立人民至上的事业观,把准事业方向,为人民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由人民评判的事业。树立正确的事业观,要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的追求和价值融入为党和人民的共同事业团结奋斗之中。深刻领悟“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拒斥脱离党和人民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事业观。

  树立正确的事业观,要找准事业方向,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向着党指明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方向前进;要认准事业道路,坚持全面系统、及时跟进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理路,坚定道路自信;要砥砺事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顺境时清醒,逆境时执着,矢志不渝为人民事业而奋斗;要锻造事业本领,着力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以及事业发展所需的其他本领,殚精竭虑、担当作为,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历史伟业。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注:本文为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项目编码:TJESDZX22-04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