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上非遗
时间:2025-02-05 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

  雅致的汴绣、鲜艳的泥咕咕、逼真的麦秆画……当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豫”见非遗之美、中式浪漫,节日的气氛被烘托得更加喜庆祥和。

  持续传承发展优秀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和乡村振兴,女性是重要力量。在我省多地巧媳妇项目(工坊)里,巾帼匠人们接订单、忙大年,传承着岁月绵长的指尖技艺,传递着对来年的美好期许。

  巧媳妇工坊里过大年

  “芝麻糖,好吃的芝麻糖……”一声吆喝,勾起了多少人关于春节的甜蜜记忆。

  焦作市阳庙镇和庄村制作芝麻糖已有400多年历史,“和酥”芝麻糖手工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祥云芝麻糖专业合作社,几辆省外牌照的大货车停在门口,传承制作手艺的和艳丽穿梭其间迎来送往。目前,该合作社年加工800多吨糖果制品,将甜蜜送往大江南北。

  平舆县双庙镇旺鼎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大院,粉条挂满晾晒架。“粉条销售不仅带来经济效益,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年忙得有意义、有价值。”传承非遗“传统粉条制作技艺”的冯敏开心地说。

  在周口淮阳,非遗“刘氏剪纸”传承人刘秀华迎来了最忙碌的时节。“剪纸是表达喜庆氛围的重要载体。”刘秀华展示着她为乙巳蛇年特别设计的剪纸作品:“希望通过剪纸,把祝福送到百姓家。”

  近年来,我省各级妇联组织深化拓展全国妇联“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以“传统工艺+乡村振兴”模式推进非遗传承发展。通过实施“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以巧媳妇项目(工坊)为载体,选树致富带富巧媳妇等优秀典型,支持妇女手工能人、特别是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助力文化传承——支持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女传承人、特色手工拔尖技能人才参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能大师、乡村工匠申报认定。深入项目挖掘——围绕一批传承基础好、社会价值大、发展前景佳的传统工艺,培养乡村巾帼匠人。统筹各类资源——实施巧媳妇培训计划,从技艺、实操、营销、设计方面,提升巾帼传承人能力;以举办公益培训班等形式,教授非遗技艺,妇女手工能人不断涌现,为文化传承、乡村发展注入更多“她”活力。

  巾帼匠人引领国潮风

  “刚完成一个1500套‘布老虎’的加急订单,正在忙下一个。”在鲁山县琴台街道建设社区,非遗“布老虎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秋月说。

  妇女姐妹的“指尖技艺”带来了“指尖经济”

  眼前的这些手工制品满载国潮元素,还被打上了“养生标识”:填充物由十余种中药材配制而成,有淡淡的药香……

  非遗是一方风俗所系、情感所系。巾帼匠人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把对美好的追求,融入自己的作品里。

  “今年春节前,我们‘泥咕咕’销量比往年增加了一倍,深受年轻人和小朋友喜爱。”在浚县杨玘屯村,宋凯华介绍,“泥咕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组建的合作社带动附近40多家泥塑手工作坊一起发扬制作技艺,还创办了文化创意园区,与中央美院等20多家美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联手打造“泥咕咕”特色培训基地。

  捶打、着色、固色、浆染……清新典雅的捶草印花作品就此诞生。“捶草印花是陕州区一种古老的印染方式。”非遗“捶草印花技艺”传承人朱秀云说,为了展示这项技艺,她把自家院落改建为“秀云民间艺术馆”,无偿开展非遗培训,在这里,披肩、头巾、门帘等作品,深受游客欢迎。

  在禹州,温博钧窑负责人李会玲,率先做起以亲子游、学生团队研学为主的钧瓷文化体验活动;在漯河,常桂连开办乡村非遗展示馆等场馆,还常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圈粉青少年。

  各级妇联组织推动非遗传承与“巧媳妇工程”“美丽庭院”建设等结合,与乡村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挖掘非遗文化现代内涵。各地巧媳妇项目(工坊)与文化企业、职业院校等开展合作,研发附加值高、实用性强、消费者欢迎的国潮新品。

  老手艺解锁致富新路

  压瓣、落绷、出边、理丝……在河南一涵汴绣有限公司,张留凤用一根细针串联几缕丝线,交织成细腻典雅的美好图景,一涵汴绣的产品已通过网店等途径畅销海内外。该企业还在17个乡村设立刺绣工作坊,通过开展汴绣技能培训等课程,帮助近千名家庭主妇拥有一技之长,实现“留在家,陪爸妈,带着娃,绣着花”。

  嵩山之麓,汴绣绣娘们“绣”出一片好风光

  开封有王素花、苗炜等一大批汴绣大师。开封市妇联积极发挥“联”字优势,以“汴绣”为抓手,挖掘女性典型、联动高校资源、开展赋能培训、促进产教研融合,汴绣大师带领着近2000名城市未就业女工、农村留守妇女学习技艺,实现“指尖增收”。

  在洛阳乐足鞋业有限公司,陈娜介绍,该企业依托非遗“段氏传统布鞋衲制技艺”,每年培训留守妇女1500余人,帮助当地120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如今,具有传统技艺的妇女宜绣则绣、宜染则染、宜编则编、宜织则织,在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的同时走上了致富路。

  非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文明绵延的见证。全省妇联组织将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擦亮巾帼品牌,让非遗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在历史延续、岁月流转中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