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儿童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2022年以来,郑州市妇联充分发挥市政府妇儿工委办设在妇联的独特优势,联动各成员单位与各开发区、区县(市),跑出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郑州“加速度”:成功入选首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7项案例纳入国家级发展报告与经验清单,入选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作为中西部唯一城市在全国儿童友好城市论坛作典型发言。郑州从儿童需求出发,让城市温度可感、发展可持续。
主动先行先试,
儿童友好“郑州答卷”成绩亮眼
在全省率先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将儿童优先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郑州全方位开启儿童友好模式。
“一米视角”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着眼促进高质量城市建设,打造儿童友好单元222个,成功入库十余个儿童友好城市更新项目;着眼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普惠托位提升至每千人4.8个,多举措解决“带娃”难题;着眼促进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市科技馆等50处文旅场馆进行适儿化改造,推动郑州成为周边城市亲子游与儿童研学首选地。
“一米智慧”与高效能治理同频联动。成立覆盖市、县、乡、村(学校)的四级儿童观察团1200余个,引导儿童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开展“童商共议”对话会等儿童参与类活动1万余场,为城市治理注入新活力。完善儿童意见反馈机制,分级落实儿童合理建议,让城市更好倾听儿童心声,整治电梯广告、守护师生舌尖安全等多项建议获相关部门采纳并融入城市治理。
“一米需求”与着力改善民生同频共进。着力提升儿童教育品质,以居住证入学、长幼随学、“一网通办”简化手续破解“幼升小”难题,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90.64%。着力提升儿童生活品质,开通校园公交线路164条,投放亲子共享车9000辆(日使用超2.3万次)。着力提升儿童保障水平,“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新生儿筛查136万余例、产前筛查55万余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课率、心理辅导室开设率均达100%;扩大特殊儿童救助年龄至14岁,将持居住证残疾儿童纳入救助范围,实现“应救尽救”。
“一米交流”与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同频共鸣。积极参与中非儿童手拉手、东盟人文交流月、联合国世界儿童日“点亮城市地标”等国际交流活动,展示新时代郑州良好形象。积极丰富儿童文化生活,持续举办金童象儿童电影周、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等文化赛事。积极开展跨区域业务交流,协办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2024年理事会暨第二次执行局会议儿童友好分论坛,赴泰国、西班牙出访宣传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成果,吸引多地妇联来郑调研;3个典型案例在首届儿童友好博览会获专题展出,展出数量居全国头部方阵。
系统集成推进,
儿童友好“郑州经验”初步形成
围绕“五个友好”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动“郑州方案”向“郑州经验”转变。
建强组织体系,高起点全域推进。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后整合至市政府妇儿工委),出台市县两级建设方案,印发《郑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积极召开工作推进会、培训会,开展多次专题调研,有效增强职能单位协调沟通。
聚焦“五个友好”,高质量全面落实。深化社会政策友好,将建设工作纳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每年市委重点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推动《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决议》出台;优化公共服务友好,不断提升托育、教育、医疗等领域服务质量,上线“儿童友好地图”,将儿童友好落实到数字化服务之中;加强权利保障友好,针对孤儿、残疾儿童、困境儿童等不同需求,精准实施救助帮扶;拓展成长空间友好,出台《郑州市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聚焦医院、公园等7个重点领域制定建设指引,大力建设优质儿童活动空间;提升发展环境友好,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清朗网络空间与平安校园建设,构建和谐、健康、文明、安全的儿童发展环境。
强化宣传倡导,高频度全民聚力。制作郑州儿童友好城市标识、卡通形象、主题曲和宣传语,发布宣传音视频70余个,全媒体宣传辐射人群超8000万人次。策划开展世界儿童日主题活动、儿童友好城市主题海报展摄影展等活动,广泛持续宣传儿童友好理念,全面展示建设成果,推动全社会参与。
坚持问题导向,
儿童友好“郑州路径”持续深化
郑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与国内一线城市以及起步较早的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郑州市妇联将进一步发挥牵头作用,统筹59个成员单位力量,聚焦服务兜底和品质提升双向发力,推动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继续优化儿童成长环境。贯彻市委、市政府“全域友好”部署,丰富多维度的儿童友好政策体系;继续深化儿童参与,推动儿童视角融入城市治理;结合“学在郑州”建设,完善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政策。
继续推进儿童友好重点领域建设。优化提升儿童友好文旅产业,全面做优儿童服务体系;推进儿童友好单元建设,搭建纵向覆盖“城市—街区—社区”三级,横向覆盖学校、医院、休闲场所等八大领域的友好空间体系。
继续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新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及儿童友好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凝聚社会共识;优化儿童友好数字服务,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建设工作。